欢迎光临 华夏文化网
该网站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!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 三
当前位置
首页 > 文化交流 >
南音七撩曲《月照芙蓉》 表演单位:中国泉州市丰泽区南音艺术家协会
  • 作者:林素梅
  • 本文分类:文化交流
  • 本文标签:
  • 浏览次数:7825 次浏览
  • 发布日期:2021-12-10 19:02:41
  • 本文链接:http://hx.zentimeit.net/a/467.html
  • 详情

  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进一步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、影响力,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、新期待,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,了解和感受“非遗南音”文化的艺术魅力。2021125日,由泉州市艺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、台北市两岸南管音乐推广协会联合发起主办的“非遗南音”传统曲目录制工程系列活动在中国晋江市正式启动。


    热忱欢迎海内外南音艺术家加盟合作。



    南音七撩曲《月照芙蓉》

    山坡羊 五空四亻乂管 七撩拍




    演唱:黄玉珠

    琵琶:陈连约,洞箫:吴金炼

    二弦:郑翠英,三弦:吴秀惠

    表演单位:中国泉州市丰泽区南音艺术家协会




    丰泽区南音艺术家协会简介

     

    泉州市丰泽区南音艺术家协会成立于2004年,会员从100多人发展到现在有400多人,乡镇级社馆从20所发展到现在28所,包括丰泽区南音研究会、文化馆南音社、刺桐、西湖等上三大南音传习基地. 从成立以来参加多次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,参加泉州市曲艺家协会、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组织的每次南音大会唱活动。


    2009到2019年期间. 组织南音优秀骨干到中国台湾、香港、澳门等地区及出囯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新加坡、卬尼、越南、東埔寨等国家交流学习切磋艺术,得到各国华侨的热情接待。在第三届新上任会长吴秀惠的带领下,2019年去越南、柬埔寨进入学校传承并与当地侨民进行文化交流。2018年在泉州市东湖公园举办过庆祝开改开放40周年和2019年在泉州市刺桐公园举办庆祝国庆70周年两次大型南音演唱会,参加人数500多人,吸引观众一千多人,2021年6月举办建党100周年南音大会晿由于受疫情限制参加人数也有300多人。


    2019年3月组建指谱学习群,参加人数10多人。


    认真完成中共泉州市丰泽区委宣传部、丰泽区文联布置的任务,经常实行遍地开花式活动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如春节、元宵、端午、中秋等,组织各街道各社馆深入到社区居民中去演唱。积极参加区文化志愿者活动,在小学开设南音培训班的学校有五所,经常参加区级学区级比赛,荣获过多次一等奖、二等奖并开展暑假南音培训,组织参加泉州市教育局每年举办的中小学生南音比赛等。我协会义教老师由于注重培养新-代南音人才,多次受到学校和家长的赞扬,赠送过我们义教老师六面锦旗,为弘扬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作贡献。


    [nán yīn]南音 ──中国的古老乐种

    南音又称弦管或五音,被誉为“中原古乐活化石”,“御前清曲”。中原古乐的传入,同晋人南迁有关。梁陈时代,中原人为避战乱纷纷南迁晋江流域。五代时期,“开闽王”王审知等继续带来辉煌的中原文明,丰富南音的内容。研究表明,南音在律学等方面保留着汉代以前中原汉族音乐传统。

     音 简 介

    南音,又称南曲、南乐、南管、弦管,主要由“指”、“谱”、“曲”三大类组成,广泛流传于中国泉州、厦门一带闽南语系地区,和中国台湾、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及东南亚华侨集居地。这一古老优美的大乐种,荟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,后来又吸收了元曲、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,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、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。尤其长于抒发恋人思亲、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。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,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,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。由于南曲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,具有曲调优美、情韵深沉、雅俗共赏、易学易唱的特点,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。


    南音相传起源于魏晋、唐五代时期传入闽南。关于它产生的确切年代,学者、专家正在作进一步的探研考证,南音古乐历史悠久,因此在闽南流传着不少关于南曲的民间故事和掌故。如《御前清典》的传说,叙述清康熙年间,五位南音妙手应命晋京,演奏幽雅曼丽的南曲于御苑,康熙闻之大悦,赐封“御前清客、五少芳贤”,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。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做官、辞谢爵禄返归故里。从此南曲誉满四方,人们欣赏之余,仿佛从中能够品尝出一种冰清玉洁的情操,心灵也受到一番陶冶。


    在南音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,许多南音工作者倾注心血作出贡献,使南音艺术的发掘整理、表演水平和理论研究获得新的可喜成果。1985年,中国泉州南音代表团赴京参加“华夏之声”音乐会,蜚声乐坛,获得很高评价,被誉为“圭璋古乐、典雅之音”、“华夏正声、国中之宝”。近几年来,中国福建南音代表团曾多次前往菲律宾、日本、中国香港演出,受到海外侨胞、中国港台同胞和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,侨胞高兴地说:“乡音把海内外同胞的心联系在一起,听到亲人演唱,好似回到可爱的家乡,沉醉在祖国的怀抱里。”一曲乡音牵动万缕乡思、挚爱故土之情油然而生,出现了“曲终人不散、相看泪如珠”的感人场面,真是“一阕新声传海宇、何人不起故乡情?”……


    2006年5月20日,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


    2009年10月1日,中国福建南音(泉州弦管)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
    责任编辑:林素梅

    关闭
   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