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 华夏文化网
该网站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!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 三
当前位置
首页 > 文化交流 >
南音《出画堂》演唱单位:中国澳门南音学会
  • 作者:林素梅
  • 本文分类:文化交流
  • 本文标签:
  • 浏览次数:6349 次浏览
  • 发布日期:2021-11-11 13:21:01
  • 本文链接:http://hx.zentimeit.net/a/455.html
  • 详情


    南音《出画堂(百鸟图)




    曲牌:中滚管门:四空管


    撩拍:一二拍


    演唱:琵琶:


    洞簫:杰派二弦:


    三弦:蔡文良


    演唱单位:中国澳门南音学会


    曲意:这是一首富有美学意蕴和社会教化功能的传统曲。曲中罗列孔雀、鸾凤、鹏、天鹅、鳬、鸿、莺、雁、白鹤、黄鹄、鸠、鳶、紫燕、喜鹊、杜鹃(子规)、鸳鸯、水鸭 、鹦鹉等18 种禽鸟,通过对禽鸟百态的描绘,赞颂了五伦齐备,知恩报本的传统美德,曲调脍炙人口,广为流传。


    唱词:


    出画堂,且看只丹青,

    百鸟图中尽是息宿飞禽。

    孔雀屏开,鸾凤和鸣,

    大鹏鸟出天庭。

    天鹅共花传信情,

    飞鸿飞入云端影。

    莺出谷,雁来滨,

    白鹤来冲天,黄鹄飞腾。

    鸠唤雨,鸠唤雨,呼晴,

    紫燕泥唤友呼朋。

    喜鹊在许檐前兆佳音,

    吉凶祸福瑞气相应。

    杜鹃鸟,杜鹃鸟泣中庭,

    子规为着春去啼血悲鸣。

    鸳鸯在许池内相交颈,

    水鸭飞来同游适兴,

    对对双双尽是夫妇恩情。

    论禽鸟,论禽鸟亦识君臣父子恩,

    夫妇共兄弟朋友有信,

    五伦齐备,报本知恩,

    岂不强过许人情。

    鹦鹉那卜灵言,人都不比许鸣禽,

    想鹦鹉那卜灵言,人都不比许鸣禽。


    (曲词校正:施天培)


    注:《出画堂》唱词有多版本,欢迎大家提供资料并参与讨论。


    [nán yīn]南音 ──中国的古老乐种


    南音又称弦管或五音,被誉为“中原古乐活化石”,“御前清曲”。中原古乐的传入,同晋人南迁有关。梁陈时代,中原人为避战乱纷纷南迁晋江流域。五代时期,“开闽王”王审知等继续带来辉煌的中原文明,丰富南音的内容。研究表明,南音在律学等方面保留着汉代以前中原汉族音乐传统。


     音 简 介


    南音,又称南曲、南乐、南管、弦管,主要由“指”、“谱”、“曲”三大类组成,广泛流传于中国泉州、厦门一带闽南语系地区,和中国台湾、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及东南亚华侨集居地。这一古老优美的大乐种,荟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,后来又吸收了元曲、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,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、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。尤其长于抒发恋人思亲、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。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,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,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。由于南曲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,具有曲调优美、情韵深沉、雅俗共赏、易学易唱的特点,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。


    南音相传起源于魏晋、唐五代时期传入闽南。关于它产生的确切年代,学者、专家正在作进一步的探研考证,南音古乐历史悠久,因此在闽南流传着不少关于南曲的民间故事和掌故。如《御前清典》的传说,叙述清康熙年间,五位南音妙手应命晋京,演奏幽雅曼丽的南曲于御苑,康熙闻之大悦,赐封“御前清客、五少芳贤”,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。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做官、辞谢爵禄返归故里。从此南曲誉满四方,人们欣赏之余,仿佛从中能够品尝出一种冰清玉洁的情操,心灵也受到一番陶冶。


    在南音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,许多南音工作者倾注心血作出贡献,使南音艺术的发掘整理、表演水平和理论研究获得新的可喜成果。1985年,中国泉州南音代表团赴京参加“华夏之声”音乐会,蜚声乐坛,获得很高评价,被誉为“圭璋古乐、典雅之音”、“华夏正声、国中之宝”。近几年来,中国福建南音代表团曾多次前往菲律宾、日本、中国香港演出,受到海外侨胞、中国港台同胞和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,侨胞高兴地说:“乡音把海内外同胞的心联系在一起,听到亲人演唱,好似回到可爱的家乡,沉醉在祖国的怀抱里。”一曲乡音牵动万缕乡思、挚爱故土之情油然而生,出现了“曲终人不散、相看泪如珠”的感人场面,真是“一阕新声传海宇、何人不起故乡情?”……


    2006年5月20日,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


    2009年10月1日,中国福建南音(泉州弦管)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
    责任编辑:林素梅

    关闭
   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