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七律•文动忆旧
文动今朝聚旧游,风华未改忆中稠。
当年执手谋新策,此日同堂续远猷。
笔底波澜牵岁月,席间谈笑斥春秋。
初心不与时光老,再领风骚竞上游。


“文动今朝聚旧游”,陈家服先生笔下这一句开篇,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,轻轻旋开了时光的锁。当“文动”的召集令响起,旧日同游的故人们从岁月的各个角落奔赴而来,那些散落在记忆里的片段,便循着这声召唤,重新聚拢成鲜活的模样。


初见此句,便觉一股暖意漫上心头。“聚旧游”三字,没有刻意渲染的热烈,却藏着最动人的默契——无需过多言语,只需一个眼神、一句轻唤,便知彼此仍是当年模样。所谓“风华未改忆中稠”,大抵便是如此:或许眼角添了细纹,鬓边染了霜华,但眼底的光、言谈间的意气,仍与记忆里那个并肩前行的身影重叠。那些一起熬过的夜、一起推敲的字句、一起为了某个目标争执又和解的瞬间,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,反而像陈酿的酒,在心底愈发醇厚,一提起,便有说不完的细节涌上来。


“当年执手谋新策”,这句将思绪拉回了那些并肩奋斗的往昔。那时候的他们,大抵是怀揣着一腔热忱,围坐在一盏灯下,手里攥着写满字迹的纸页,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争论得面红耳赤,又会在某个灵光乍现的瞬间齐声赞叹。“执手”二字用得极妙,它不是简单的“合作”,而是带着信任与并肩的重量——是你提出的构想,我愿倾尽心力完善;是我遇到的瓶颈,你会递上一句鼓励与新思路。那些“新策”,或许在如今看来不算惊天动地,但在当时,每一个字、每一个方案,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与对未来的期许,是青春里最珍贵的注脚。



而“此日同堂续远猷”,又将画面拉回当下的相聚。同一张宴席,还是熟悉的面孔,只是话题从当年的“新策”,变成了如今的“远猷”。当年的青涩褪去,多了几分沉稳与远见,但那份想要一起做点什么的心意,却丝毫未减。或许他们会聊起当年某个未完成的遗憾,如今终于有了续写的契机;或许会商议着如何将旧日的理想,融入当下的时代,让那些曾经的构想,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。“续”字是整首诗的脉络,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,让这场相聚不再只是单纯的忆旧,更成了奔赴未来的新起点。


“笔底波澜牵岁月”,读至此句,仿佛能看见席间有人提起笔,笔尖落下的瞬间,那些与文字相伴的岁月便随之铺展。或许是当年一起撰写的文稿,字里行间还留着青涩的笔触;或许是某个深夜修改的方案,纸页边缘还沾着咖啡的痕迹。文字是时光的容器,那些藏在笔底的波澜——或是构思时的辗转,或是落笔时的畅快,或是修改时的纠结——都成了串联岁月的线,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系在一起。每一个字,都是一段故事的缩影;每一页纸,都是一段青春的见证。


“席间谈笑斥春秋”,则将相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。酒过三巡,话匣子彻底打开,席间的谈笑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琐事,而是纵横捭阖,评议起过往的春秋岁月。他们会笑着说起当年某个天真的想法,也会认真探讨这些年时代的变迁;会为曾经的遗憾轻轻叹息,更会为如今的重逢与未来的可能满心欢喜。这份“斥春秋”的从容,不是故作高深,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,对过往的坦然与对未来的笃定,是故友间独有的默契与底气。


最后一句“初心不与时光老”,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。岁月会带走青春的容颜,会改变生活的轨迹,却带不走他们心底最初的那份热爱与坚守。或许当年的“新策”早已落地,或许曾经的目标有了新的模样,但那份想要做事、想要做好事的初心,那份对理想、对情谊的珍视,从未因时光的冲刷而褪色。正因如此,才有了“再领风骚竞上游”的昂扬——他们不满足于回忆过往,更渴望在未来的岁月里,带着这份不变的初心,再次并肩,去追逐新的目标,去创造新的精彩,让属于他们的故事,在时光里继续绽放光芒。


陈家服先生的这首《七律·文动忆旧》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字字含情,句句入心。它写的是一场故友的相聚,更是一段岁月的回响,一份初心的坚守。从“聚旧游”到“续远猷”,从“牵岁月”到“斥春秋”,最终落脚于“初心不老”与“竞上游”,让我们看见:真正的情谊,能跨越时光的阻隔;真正的初心,能抵御岁月的消磨。这样的诗,读来不仅是对一段往事的追忆,更是对每一个心怀理想、珍视情谊之人的慰藉与鼓舞。
合影里的文化长歌

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,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、省委党校(陕西行政学院)校(院)长,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邢善萍(左)与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、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陈家服(右)合影▲
镜头定格的瞬间,不只是两位身影的交汇,更是一份文化使命的共振。左侧,邢善萍同志的目光里,藏着对红色根脉的坚守与对文化传承的远见——从延安的窑洞课堂到三秦大地的文化沃土,她以政策为帆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搭建着坚实桥梁;右侧,陈家服先生的笑容里,凝着跨界传播的热忱与深耕实践的执着——从华夏文化网的笔墨耕耘,到马来西亚音乐文化节的丝竹悠扬,他以行动为桨,让中华文化的音符跨越山海,在异国他乡奏响共鸣。
这帧合影,没有华丽布景,却装得下千年文脉的流转。一位在体制内为文化传承筑根基、谋方向,让传统在时代土壤里扎根生长;一位在民间与国际间搭平台、拓通路,让传统以鲜活姿态走向世界。他们的并肩,是“自上而下”的引领与“自下而上”的践行相拥,是本土坚守与国际传播的同向而行。
每一份为文化奔走的力量,都如星火。当这样的星火相握,便点亮了中华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、从神州大地走向世界的漫漫长路,让那浸润着民族魂的文化之河,奔涌不息。